将爷爷的笔记、工具,以及这些年我制作的作品永久陈列,让更多人触摸到中国传统木工的温度,让这份跨越时空的匠心情怀,永远流传。
木工博物馆的筹建过程比想象中更为艰辛。资金短缺、场地审批、展品规划等问题接踵而至,但每当想要放弃时,爷爷笔记里“匠心如磐,百折不回”的话语便在脑海中浮现。我四处奔走,终于争取到了政府的文化扶持资金,还收到了许多老木匠和热心人的捐赠——有人送来珍藏多年的老刨子,有人捐出祖辈流传的家具图纸,甚至有位退休教师主动帮忙整理文献资料。
开馆那日,博物馆门口排起了长队。展馆以爷爷的木匠笔记为主线,分“木之魂”“技之韵”“匠之心”三个展区。在“木之魂”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观众能看到不同木材在四季变换中的生长过程;“技之韵”展区里,机械臂配合激光雕刻,实时演示着笔记中复杂的榫卯结构;而“匠之心”展区,则完整陈列着爷爷的笔记原件、工作时的老照片,以及他生前最爱的那把墨斗。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木匠颤巍巍地走到爷爷的笔记前,抚摸着玻璃展柜哽咽道:“这字迹,和我师傅当年教我时写的一模一样。”原来,他年轻时曾在邻村跟着一位老木匠学艺,而那位老木匠正是爷爷的同门师兄弟。失散多年的同门情谊,竟因这本笔记再次联结。
博物馆还专门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可以戴上VR眼镜,“穿越”到爷爷那个年代的木工坊,亲身体验从选木到成品的全过程;年轻人则热衷于在数字雕刻区,用平板电脑设计图案,再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专属的木质小摆件。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木工的魅力。
随着博物馆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不少国外的文化交流团慕名而来。一次,日本的传统木工协会代表团参观后,他们的会长感慨道:“中国的木工技艺博大精深,尤其是榫卯结构,与日本的木艺虽有相通之处,但又独具东方智慧。”双方随即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举办“东亚传统木工艺术展”,让中国的木工文化走向世界。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