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了宋代朝廷与士大夫的关系,以及士大夫的社会地位。
宋煊受到如此追捧,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
在大宋,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获得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在大宋以前,是缺乏形成这种观念的现实条件和社会基础的。
从宋代开始,自身获益的体验与官方的提倡,以及“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现实。
则像春雨入土一样,滋润并助长着世世代代的庶民与士大夫的梦想。
而这种光荣与梦想,又不断地激励着他们的进取心。
不可否认。
利。
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
但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并不都是唯利是图。
犹如“器”之于“道”。
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以科举之“器”,来实现其理想之“道”。
自古以来,在中国读书人的血液里,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由于客观环境与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许多时期,这种责任意识使许多士大夫得不到舒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这种门阀制度及其残余观念一直影响到唐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