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唯一西边的隐患吐谷浑,去岁也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
\n
至此,打高句丽就只剩下了一个顾虑,那便是北边的突厥残部和薛延陀,但李牧用了一手内迁,提前引爆了突厥残部的矛盾。在李绩,李孝恭的虎视眈眈之下,阿史那思摩完成了突厥残部的内部清理,虽然这样也壮大了薛延陀。但是一个团结一心的东突厥部族,战斗力还是有保障的,李世民对阿史那思摩施恩,送了不少粮草辎重,命他在河套地区建城,以防备薛延陀南下。
\n
同时,李世民还派出使者,分别联系薛延陀的几个大部族的首领,施以分化之事。减缓薛延陀的团结,这样又能争取不少时间。
\n
李世民预计,至少两年内,薛延陀是不会南下的。而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多也就是两年。如果两年打不完,那基本上也是打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储备的战争物资,最多也就支撑两年,这还得加上今年秋收后,得到的粮草。
\n
在用兵人数和战略的方面,李世民这个征战出身的将军,其军事思想,绝对是要远超隋炀帝的。
\n
李世民动用的军队数量远少于隋炀帝杨广动用的,只动用了十万兵马。给地方留下了足够的镇守兵马,而且还在扬州留下侯君集,关中留下秦琼等绝对忠于自己的将领,授以密旨,一旦内部出现诸如世家叛乱的事情,他不用回师即可平叛。他还把李牧招回来辅政,加了一层双保险。
\n
没有像好大喜功的杨广一样,触动全国之力。给百姓造成的负担远小于隋炀帝杨广造成的,所以隋炀帝征高句丽时出现百姓打断自己的手足来躲避出征的事情,这次没有发生,反而因为大唐万胜的自豪感,青壮纷纷踊跃参加募兵。
\n
主动和被动,区别就是士气。战争就是这样,士气是胜败的关键因素。
\n
为了这次战争,李世民也不惜豁出去血本了。内务府创建两年所积攒下来的一百多万贯,他拿出了一百万贯整,其中的一半,用来犒赏三军,而另一半,则是用来疯狂地制造军械。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