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夹在峭立的崖壁之间。而且提尔皮茨号所下锚的位置,正处于北面崖壁的正下方,在崖壁上和四周围布置了海量的高射炮和防空气球。
实际上皇家空军在1942年1月进行的“加油行动”就被证明,提尔皮茨号很难攻击。在那次行动中16架轰炸机中仅仅有两架飞抵了挪威海岸线,找了半天没有发现提尔皮茨的踪迹之后,胡乱找几艘船舶投下炸弹就返航了。之后不死心的皇家空军又试了几次,但是结果都很不理想。
可能有同志要说,既然水平轰炸和俯冲轰炸不行,那就上鱼雷吧。很可惜鱼雷也不行,因为在提尔皮茨号附近围了一圈反潜网和防雷网。当年皇家海军派x级袖珍潜艇前往突袭时,差一点就功亏一篑。
李晓峰很清楚,当前的情况下,想要通过空袭摧毁提尔皮茨号无异于是痴人说梦,那提尔皮茨号是不是就没办法解决呢?某仙人不这么认为,他还是想出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另一种是战术性的解决方案。
先说技术性的方案吧。这也是从三十年代开始李晓峰一直在强力推动的方案,那就是导弹。具体的说就是反舰巡航导弹。进入1941年后,后来被称之为p1的反舰导弹研发速度是陡然加快了,而且因为空军的加入,在关键电子设备研制的的投入上大大加强。到1942年五月份,小直径的圆锥扫描雷达已经拿出了成品,虽然可靠性和体积依然偏大,但总算是解决了有无问题,反正勉强也是能够使用的。
有了雷达还是不够的,另一个困扰苏联导弹工业的重大问题就是发动机,当时研发部分拿出了三套方案,一套是利用现有活塞发动机的常规布局发难,另一套是火箭发动机方案,最后一套是喷气动力的方案。
这三种方案中首先被淘汰的就是喷气动力方案,因为苏联的冶金和精密加工能力还是太差,喷气动力实在搞不来,勉强攒出来的发动机故障率奇高。
接下来就剩下两个方案了,火箭发动机方案比喷气方案好不少,至少通过火箭炮的研发,这方面苏联还是有一定的技术储备的。一般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都还行。但是要用在导弹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