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esp;&esp;“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esp;&esp;“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esp;&esp;“一成?”
&esp;&esp;“才一成?”
&esp;&esp;“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esp;&esp;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esp;&esp;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esp;&esp;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esp;&esp;“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esp;&esp;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esp;&esp;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esp;&esp;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esp;&esp;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