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造与上海造实际上只是结构稍微有些不同,大部分零件都能通用,都是7.62毫米口径,半自动步枪同样是这个口径,甚至是仿ak原始坑爹型冲锋枪,同样是7.62毫米子弹。
加上驳壳枪、勃朗宁等手枪,狙击枪、霰弹枪以及马克沁重机枪、研发不久的12.7毫米航空机枪子弹,整个东北军的子弹型号给压缩在最多十一种,后勤压力给降低到了最小。
其实俄军本来不会如此窘迫的,实际上还是之前太过轻视中国,轻视东北军造成的。
那些给扔在柴房里,磨房中,阁楼上的老掉牙的黑火药步枪重现天日,实际上也是俄军的失策。
征集了十余万的民兵,候补兵力是够了,足以应付大规模的减员,可是,这关键的枪支弹药却没有全部到位,随着阿季穆尔过来的两万五千条莫辛纳干,实际上在铁道破袭中损失了数千条,还有许多是损坏的,无法使用,俄军对枪支的维护保养本来就是弱项。
后面一批五万条步枪四千余箱子弹,本来也应该抵达恰克图的,可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未到,使得这批俄国农夫与矿工们真的拿起了黑火药步枪作战,也算是战场奇景。
官僚作风、自由散漫以及低效低能,各种的坑爹情况在沙俄这个腐朽的没落帝国身上尽显无余。
东北军明显是有心算无心,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提前布置了陷阱,但是沙俄依然出于傲慢出于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急匆匆的踏了进来,匆忙之间能够形成多大的战斗力,实在是值得怀疑。
这本来就是一场练兵,经历了数天的激战之后,东北军更加的有章法起来,而俄军的攻势则越来越消沉,不再凶猛,犹如温吞水一般,强弩之末。
东北军涌现出了大量的神枪手,也出现了无数的战斗英雄,这很正常,在如此高强度的杀戮之下,很容易出成绩。
就如同后世一战索姆河战役,李安生做到了跟德军一样,每百米一架黑龙江产的马克沁重机枪,德军在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