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李安生对外公布的数据,其实,他的目标是要在一战前将整个中国的钢产量推上三百五十万吨大关,如此才能够极大的降低大战时期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本,还有余力出口。
中华钢铁公司自行研制出铬钢及钨钢等特殊合金钢,用于枪管、炮管,甚至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开发出了当世最为先进的船用钢、装甲钢等等特种钢。
当初李安生亲自编制了零件机械加工、成枪装配、热表处理等工艺规程,制定了材料消耗定额表,并补充设计了工艺装置。
江南制造局可以说是当世首先第一个实行后世的那种现代化生产大批量生产方式,李安生同样做了弊。
在加工方法上也多有改进革新,如小坯件采用一次加热,一次锻造成型;型面加工除广泛采用成型刀具、组合刀具、仿型车床、仿型铣床外,还采用自动进刀加工工艺;膛线加工、铰削内孔采用多刀刃铰刀;钻杆改由刀头、刀杆焊接而成,钻一支枪管孔的时间比原来节约30%;采用钩形拉丝刀加工膛线,比原来节约工时60%以上。
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才有了中国军工体系的完备,迅速崛起,支持了这场中俄战争。
蔡锷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用手臂捅了捅蒋方震,好奇的问道:“照理工厂应该结束战时管理体制了,怎么现在还是军管?”
江南制造局在中俄战争时期进行了严密的防护措施,并且由军管会接管,进行监督生产,到现在依然没有撤除。
蒋方震小声的说道:“全国陆军这次大换装是必定的了,全部列装‘辛亥’式步枪,火炮、机枪等同样如此,这些制式武器都是不需要缴纳专利费用的,可以放心生产。光是咱们这全国陆军自身所需,就能支撑咱们的兵工厂继续维持下去。更何况,欧洲那边正在打仗,奥斯曼帝国前阵子才买了6万多条枪去,现在一次性又是二十万条步枪的订单,还有无数的机枪与火炮。可见,咱们生产的武器性能,外国人还是心理有数的。”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