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接受了凤凰专访,话里话外不离张一谋:“张导用基督教符号重构南京故事,恰是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突围。”
为冯晓刚说话:“《1942》的苦难呈现如果放在好莱坞,本可以引发更广泛的人性讨论。”
谈金马奖,直接点名沈三通:“我今年刚婉拒金马奖评委邀请,要给年轻导演更多空间。如果沈三通导演不排斥弯岛的话,我想邀请他来做评委,我们欢迎。”
李铵又谈及从《色戒》到《少年派》,解构历史宏大叙事的必要性。
通过派为生存突破道德界限的隐喻,暗示历史苦难应转化为抽象人性探讨。
用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合一设定,说明解构单一历史视角的正当性。
将残酷现实包裹在奇幻叙事中,给出建立艺术应高于现实政治的论述。
李铵强调:“就像派选择相信更美的故事,电影人有权重构历史记忆。”
“老虎既是威胁又是伴侣,正如历史创伤对创作的双重作用。”
“批判性思维更适合纪录片领域,而不是艺术电影,艺术是需要时间来品味的。”
李铵也参加了对他家乡部门举办的座谈会,强调两岸合作的重要性。
《少年派》成功离不开两岸合作,更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人日》网上平台,发出文章,直接批判沈三通,呼吁“百花齐放”。
部分行业媒体,如《第一财经》,提出“文化市场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