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无微不至的密切配合,也叫AC推动力的团队深刻认识到,背后站着星源时代、鸿盈科技的蜗巢科技,哪怕是扎根于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度,也是勉强能称得上科技巨头的。
萧良知道科伯德提出技术路线,在美国更有成功的可能,而且这将是前期开发项目能在美国持续不断吸引融资的关键。
毕竟现阶段开发一款普通的电动轿车,制造成本也将高达四五万美元,在美国还真不如开发一款销售十到十二万美元之间的跑车型新能源电动汽车,更能吸引公众与投资者的关注,更能吸引第一批敢吃螃蟹的高端用户。
王新在硅谷有机会跟科伯德及他手下的工程师团队进行了直接的接触交流,在他看来,科伯德本身就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工程师,王新都有些被折服了,但王新做不了决定。
萧良他心里已经有了选择,但还是将梁棠华、何宏泰、张殷彪等人以及徐廷益的团队召集起来,先是从视频认识一下科伯德,听他阐述主张,然后了解一下AC推动力团队内部到底存在多大的分歧。
关掉视频后,他们再进行内部讨论。
虽说在产品开发领域,梁棠华、何宏泰、张殷彪等人,要比纯科研出身的王驰骛、周怀钧等人更有话语权,有更开阔的视野,但对于至少十年往后才有可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应该进行怎样的技术路线选择,还是看不明白,不敢胡乱发表意见。
讨论来讨论去,大家还是觉得应该尊重AC团队自身的决定。
大家都认识到,哪怕在欧美,想成功开发一款商用电动汽车,也离不开加利福尼亚州及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将来无论是想在美国本土引进更先进、更复杂的汽车及电气、电子技术,又或者引进更为庞大的研发及建厂资金,蜗巢科技都不适合站出来充当主导者。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