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的伊-15搭配作战,战果卓著。
现代战机鼻祖
伊-16不仅性能优异,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它首创了多种重要设计,从中可以直接窥视到现代战斗机的身影。
首先,伊-16采取了悬臂式下单翼。在此之前,飞机大多使用双翼布局,机身两侧各伸出上下并列的两个机翼,中间用支柱和张线相连,这是因为早期飞机多用木材和蒙布制造,自重较大,加上发动机功率不足,不得不采用较大的机翼总面积来提高升力。然而,随着飞机速度的提升,两个机翼和支柱所带来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严重妨碍了飞行员的空中视野。美国波音公司率先在p-26战斗机上尝试了单翼,但仍需要机翼上下方与机身连接的支撑钢线来维持机身结构,依旧增加了飞行阻力。伊-16则彻底取消了这些零件,只有两个干净的机翼从机身上延伸出来,好像向两侧平直举起的双臂一样,从而大大提升了飞行速度。自此,双翼飞机也基本告别了战机舞台。
其次,伊-16使用了全封闭式座舱。早期的战斗机飞行员都坐在一个敞开或半敞开的座舱里面,有些机型在面前增设一个玻璃风挡。可以想象,即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高速飞行时产生的疾风、高空带来的寒冷等不利条件都会对飞行员产生极大的影响,更别说天气恶劣的时候了,因此,他们不得不以牺牲视野为代价而带上挡风眼镜,以牺牲灵活性为代价而穿上厚厚的飞行服。然而,所有这些对抗措施都不如伊-16所设计的全封闭式驾驶舱,后来的机型还增加了有利高空飞行的供氧设备,飞行员再也不必承受露天驾驶的痛苦,可以舒适地驾驶飞机进行空战。为了进一步保护飞行员,伊-16还为驾驶舱增设了防护措施,在座位后面安装了一块防弹钢板,后来还使用了防弹玻璃座舱罩,大大降低了空战飞行员的伤亡率,可谓是最人性化的创新。
此外,伊-16还首次使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之前的飞机起落架是固定不动的,与双翼机上的翼尖支柱一样,是飞机速度提升的重要阻碍之一,而且如果起落架在空战中受损,飞机降落还要承担更多风险。伊-16设计的起落架可手动收回,起飞后,飞行员摇动手柄40余次,将起落架收回机翼,降落时松开手柄,起落架便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