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虽然方法繁冗原始,但实现了机身的光滑平整,有利于飞行速度的提升。
悬臂式下单翼、全封闭式装甲驾驶舱、可收放式起落架在今天看来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结构,甚至是我们心目中战斗机的标准元素,但这些都是在80年多前由波尔卡波夫在伊-16上率先实践的。此后,战斗机几乎无一例外地沿袭了这些重要设计,我们不得不敬佩波尔卡波夫的天分和伊-16的鼻祖地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在作战初期,以佛朗哥为首的国民军得到了纳粹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支持。德国支援的ju-52运输机运送了大量兵员和武器,西班牙共和国军老旧的nid-52歼击机完全不是德国he-51战斗机的对手,眼睁睁地看着德机在天空畅行。11月15日,苏联政府派出了航空志愿队支援共和国军,475架伊-16成为主力战机抵达西班牙,同伊-15一起配合作战,迅速夺回了空中优势。直到1938年,德国将时速超过500千米的大马力型-109送达西班牙,空战局势再度扭转。
伊-16结构简单,易于生产,价格低廉,各型总计生产7500架,是20世纪30年代产量最高的战斗机。虽然伊-16在1940年以后的二战中已经无法对抗各国配备的更先进战机,但它作为一种承上启下、富有诸多重要创新的过渡机型,见证了苏联航空工业腾飞的开始,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名机。
1.5
-109:德意志之鹰
-109(bf-109)歼击机作为整个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使用的主力歼击机,从二战爆发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从欧洲战场一直飞翔到非洲战区,几乎参加了德军所有战斗,是德国空军的中坚力量。
劫后重生
一战结束后,饱尝德国飞机和飞行员之苦的协约国再也不希望看到那支强大的德国空军,于是在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禁止德国制造各种飞机,并取消德国空军。德国约1.6万架飞机被交出或销毁,飞机制造业被迫终止。然而几年后,曾经为此弹冠相庆的协约国就忘了疼,慢慢放松了对德国的限制,允许其发展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