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德军的充分认可,西门子-斯加凯尔特公司、鲁夫特-弗克尔斯公司等也加入了生产“哥达”的队伍中来,前方的战斗损失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与一战期间的其他轰炸机相比,“哥达”的性能并不是佼佼者,军事毁伤效果也不及美国、英国等研制的其他机型,但它明确的作战目的使其达成的战略效果明显更胜一筹。英、法等国甚至把“哥达”作为德国轰炸机的代名词。“哥达”不仅迫使英国把大量战斗机从前线撤回保卫本土,其产生的“战略轰炸”这一概念也极大促进了各国轰炸机部队的发展,可谓战略轰炸的先行者。
2.3
“蚊”式奇迹:木制飞机的绝唱
一战期间的飞机多为木质结构,超过15万架军用飞机的飞速生产使得全世界的航空木材出现严重匮乏。随着全金属飞机结构的推出和优化,到了二战时期,军用飞机已经全面走向全金属时代。然而,在此期间,英国却推出了一款木制蚊式轰炸机,而且它打得准,跑得快,强度高,既能战斗,又能轰炸,还能导航,有着上乘的战场表现,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多用途战机,也成为人类航空史上的一朵奇葩。
反其道而行之
在二战爆发以前,英国空军就提出了研制新型轰炸机的需求,虽然并没有对新机样式做出具体规定,但需要在携弹量、航程、自卫能力等方面有所飞跃,著名的“兰开斯特”、“哈利法克斯”等重型轰炸机随之诞生。而在轻型轰炸机方面,德哈维兰公司提出了饶有创意的思路。
德哈维兰认为,未来战时条件下,英国的金属制造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决定开发一种木质飞机。该机不需配备自卫武器,只需要更高的速度和高度摆脱敌机进行突防。这与当时的轰炸机发展趋势可谓南辕北辙,得到的军方回应只有质疑和否定。但德哈维兰对此方案充满信心,并自筹经费开始研制。
二战爆发后,事实证明了德哈维兰的英明远见。战争期间,金属工业从原材料到加工人员都变得严重短缺,而木质飞机完全不受影响,即使在军工企业被德国不停轰炸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哈维兰公司的研制工作也能顺利进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