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实用新型五六十个——这些东西都是顾辙从去年七月份开始申请,至今15个月内获得的成果, 绝对吓人。
毕竟他搞过的每一个领域科技创新, 拆分出至少七八个发明、几十个实用新型。顾辙又是专利律师出身, 很懂得如何利用好分案。
而且,顾辙给出的清单上,不仅有发明专利,还有他这一年里发的论文。
jmc和mrc各有一两篇,都是影响因子3.05.0档次的期刊。再往下影响因子1.53.0之间的、wiley旗下除了mrc以外、其他略次一档的期刊,顾辙更是累计发了四篇。
至于东海大学的本校学报英文a/b辑、那种影响因子1.0以下的水货,顾辙加起来都十几篇了,包括一作二作和通讯都算。(去年最早的两篇学报是让郑教授挂的一作,后面都是顾辙自己一作)
这个学术履历拿出来,顾辙要想证明“跟着我混,我可以带着手下发论文、申专利”,绝对是有说服力的。
小公司确实会给人不稳定不安全的感觉,但如果小公司的老板本人是个有学术大牛潜质的存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谁都看得出来,顾辙的论文已经多到可以不在乎个人署名权分配的程度了。他手头的文章和专利,已经够至少三五个博士直接毕业。
连带着帮顾辙赚大钱的那几个室友,也都得到了学校的很多奖励,只因为他们也参与了研究、在部分成果里挂了第二作者。
第二作者虽然不太值钱,但作为本科在校生而言,数量一多还是效果很惊人的。
吴丹青孔超凡那些人,如今全都无一例外也拿到了学校的交流生名额,只是交流的学校比顾辙差一档,去不了斯坦福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