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在一起包饺子。“王师傅,你这馅调得太淡了!““李老哥,借点花椒面儿?“天蒙蒙亮时,枪炮声准时响起,但都刻意避开了民居和盐井。两个钟头一到,号兵同时吹响停战号,硝烟中甚至飘来川剧《空城计》的唱腔——不知哪个当官的用留声机放起了唱片。
战败的队伍撤退时,胜方还会派医官随行救治伤员。在富顺县,保定系部输给速成系部后,刘长官亲自带着礼物登门看望败将的老母。老太太抹着眼泪说:“都是川娃子,打啥子仗哟!“刘长官握着老人的手连连称是,转头便吩咐副官:“给我奶奶送二十担白米,再派个厨子过来。“
这些看似荒诞的规矩,却在乱世中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当陈云飞的游击队在田间插秧时,远处山头偶尔传来的零星枪响,反倒成了春耕时节奇特的伴奏。五宝镇的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咂着旱烟袋说:“只要袍哥的义气还在,总比那些外来的军阀强。“
泸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茶馆里的竹椅已坐得满满当当。头戴瓜皮帽的老掌柜用铜壶往茶碗里斟着三花,听着桌旁几个老兵摆龙门阵。“上个月刘军长和邓师长约架,愣是等到稻子收完才动手!“络腮胡汉子拍着桌子大笑,“双方还提前三天在《新川报》上登了战书,连时辰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便是川军混战里独有的江湖规矩。每逢春播秋收,田间地头的农人总能看见荷枪实弹的队伍从田埂边绕行。去年小满时节,两支争夺内江糖厂的部队在资中相遇,指挥官隔着百米喊话:“王麻子!等老子把地里的高粱收完,下月十五准时奉陪!““要得!输了的请全师吃麻辣兔头!“就这样,枪声愣是憋到秋收后才响,倒是让当地百姓看了场“先收庄稼再打仗“的奇景。
红白喜事更是碰不得的忌讳。宜宾城有名的盐商嫁女,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路过防区交界处,原本对峙的两营士兵竟自发当起了“保安“。营长们还凑份子包了个大红包,喜宴上喝得勾肩搭背:“咱们是抢地盘,又不是拆人姻缘!“逢年过节更是如此,除夕夜的战壕里,士兵们把步枪当擀面杖,和着玉米面包饺子,远处传来的不是枪炮声,而是此起彼伏的川剧唱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