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称奇的,是川军特有的“宣战仪式“。每次战前,双方必在报纸上刊登“战表“,从争夺盐井到划分防区,缘由写得比说书还详细。曾有两支队伍为争广安煤矿,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字檄文,从三国时期的巴国疆域扯到当下民生,最后还附上“约战书“:“三月初三辰时,城北校场见真章,点到为止,不伤妇孺“。消息传开,周边百姓竟像赶集般跑去围观,茶馆里的评书先生更是添油加醋讲了半个月。
交战时的“规矩“更透着袍哥人家的江湖气。约定两个钟头的战斗,时间一到,哪怕子弹上膛也得停火。有次在隆昌,双方激战正酣,突然观战的师爷扯着嗓子喊:“时辰到咯!“枪炮声立刻戛然而止,士兵们甚至还互相招呼:“张哥,你枪法又长进了!““李老弟承让,下次请你喝老鹰茶!“为避免伤亡,重武器很少动用,双方更默契地对着天空放枪,倒是惊飞了大片白鹭。
战后的“善后“更是充满人情味。胜者从不追击败军,反而会派人护送伤员。有回保定系部败走雅安,速成系刘长官亲自带着礼品去探望对方老母。老太太抹着眼泪骂:“都是一个祖宗的血脉,打啥子仗哟!“刘湘当即跪下认错,不仅安顿了败军家属,还拨出军粮救济流民。久而久之,战败的队伍撤退时甚至会跟百姓打招呼:“老乡们莫怕,我们就是换个地方歇脚!“
这些外人看来荒诞的规矩,在川军眼里却是不可破的“江湖道义“。茶馆里的说书先生编了段竹琴调:“袍哥人家重情义,五不打里见人心。报纸宣战真稀奇,定时停火显仁义。输打赢要都有礼,川人自古重乡情!“每当这段唱腔响起,听客们总要拍案叫绝——毕竟在这乱世之中,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规矩,才是川人护佑乡土的最后底线。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稻叶尖上,五宝镇的田埂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陈云飞赤着脚踩进湿润的泥地,裤腿高高挽起,手中的秧苗在晨光里泛着新绿。“云叔,你这插秧间距太宽了!“小六子蹲在隔壁水田,泥巴溅到脸上也浑然不觉,“得像这样,三根一撮,横竖成线!“老陈拄着锄头直起腰,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容:“这娃子,打仗是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