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诸卿的意思朕都听明白了,俱是各有各的道理,所谓见仁见智大概就是此道。”皇帝首先来了个不偏不倚的表态,然后话锋一转又诉起苦来,“革命党人自不必说,自从宣布预备立宪后便攻讦政府毫无诚意,行欺骗事实;其余主张大行宪政的有识之士则痛感朝廷空言搪塞,言语间颇有抱怨之意;还有一帮子本来就不赞同大行新政、预备立宪的冥顽之徒则暗地窃笑,谓朝廷难以收场,朕这个皇帝,难啊……”
君忧臣辱,众人放下了刚才的争端,一起沉默不语。
“孙师傅刚才的话朕觉得很有道理,一旦开了国会,确实可能‘今日劾军机,明日劾督抚’……但不开又能如何?人言可畏,以讹传讹不免夸大,如不给小民一个出气的由头,一味打压,他们对朝廷的怨望非但不会消停,反而会愈演愈烈,到最后落得个不可收拾的场地。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有国会这条涓涓细流疏通,总比水愈涨愈高发洪水好吧?”
王商再次拖长声调:“圣上口谕:预备立宪之宗旨——‘大权统于朝廷,万机决于众议,庶政公诸舆论’不可动摇;预备立宪之举措——‘三年初具规模,六年大见成效,九年完成立宪’不得违逆。”
“皇上。”孙家鼐老泪纵横,“务必要慎重啊!”
“朕意已决,预备立宪若要取信于民,不可不加快,务必早开国会。”
至于具体的举措,则是宪政编查馆杨度的事情了,只是他不过四品的官位,没有出席朝会的资格,太监们拖长了声调,将“宣宪政编查馆杨度觐见”的声音一路路传递下去。
杨度快步走近了大殿,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微微一笑,掏出了折子——这可是他和康梁等人这些天来昼夜奋战的成果,满朝文武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吧?
大殿里,只回荡着杨度抑扬顿挫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