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残地缺的衍生文字,使用有着诸多不便。
比如翰林院着重把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的官定文字契丹大字、小字进行了举例。
作为辽国的官文,契丹大字由辽国开辟之主耶律阿保机,仿照汉字所创。
但从创立之初,这种大字,就注定了无人使用,仿照创立,简直是多此一举。
辽国贵族、汉人都用汉文,尤其是辽国贵族以使用汉文为荣,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
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
不得已,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又创建了契丹小字,和朝鲜彦文、倭国万叶假名一样,契丹小字,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
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起来简单,可辽国科举、官文都用契丹大字和汉文,注定了这种表音文字在辽国倾覆后,变成了死文字。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在文字里,始终被归为了方言的存在。
西夏文、女真文都是类似的命运,辽国、西夏、金国存在的时候,这些文字就没有多少人使用,等到他们灭亡后,这种没人认得的文字,更多只是证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朝鲜的彦文也有类似的命运,朝鲜贵族不用彦文,都用汉文,只有底层才需要这种表音文字,学来也没什么用,药典、法典都是由汉字书写,学了彦文、万叶假名这类的表音文字,一辈子都是穷民苦力。
原生文明的国格很高,贵族里的贵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