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仔细思量。”
\n
对于万历帝来说,征商税,开矿等,这是肯定要办的事,不过他还需要更多的财源,最好是一些立竿见影的财路,当下他转移了话题,道:“黄爱卿经理三宫皇庄顺利,朕有意再将各处皇店交于爱卿经营,你看如何?”
\n
黄来福道:“臣谢过皇上厚爱,不过皇店不比皇庄,各类事物繁杂,各位经理皇店的公公们也管理得不错,臣自认不比他们更高明,或许,臣可以进项一些赚钱的项目,与各位公公一起经理。”
\n
确实,皇庄自己有后世的眼光见解,可以依大农场似的方法独特发展。不过在商业上,黄来福不认为自己就比眼下大明各位商贾太监们更高明。在此时的大明,商业繁华,光光在北京,就有商贩四万余户,经营范围涉及130 多个行业。在江南江北,豪强大贾们也是不计其数,拥有百万或千万的富商比比皆是,如此时的大盐商谭景清、大珠宝商屠宗顺、大木材商王天俊等,都是富商巨贾的代表人物。
\n
这些大商贾们,垄断了诸多的行业,背后又是有着高深的背景,就算黄来福有万历帝的支持,但要与这些人竟争,也是怎么死都不知道。大明初期,本来有众多的官营手工业工场,分布在全国的各大中城市中,如营缮清吏司,光光在北京,便建立了手工工场1100多个,什么琉璃瓦、砖瓦、木材、铜铁器皿、各种木桶、蒸笼、木炭、龙床、家俱、冠冕、袍服、鞋袜等等,都在经营之中,不过到万历时期,他们都倒闭得差不多了。由此可见民商的力量。
\n
对于皇店,历史上名气不好听,明史上称其“尽笼天下货物,令商贾无所谋利”,事实上,各处的皇店总共加起来,每年经营所得,收入内库的钱不过八万两银子,就算连皇室的牧场、皇庄、皇店三项合在一起计算,每年也不过二十三万两白银。还不如大盐商谭景清一年的所得。皇店的利润,也远不如此时一些商贾们经营的事物。
\n
还有皇店事物繁多,利益纠缠不清。经营的项目也单调,除了一些花酒铺,一些杂货店外,一些关隘榷税外,便没了。自己统管皇店后,想要发展,肯定要开新项目,这样要与大明大大小小的商贾们激烈地竟争,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