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整个山西镇,怕也是如此,除了黄来福的几营嫡系人马外,余者最多做守备部队,守守城。没什么野战的能力,所以这几年中,山西镇征宁夏,战朝鲜等战事,出兵的都是黄来福的人马。
\n
眼下山西镇城宁武关的军队己经如五寨堡,老营堡一样,己经可以自给自足,不怎么需要兵部拨款,自然是受到上头的表扬。不过能战的部队不多,兵部考虑是否要在山西镇招募新的人马,组建一个新的战兵营。不过这花费众多,兵部哪里拿得出钱来?而且黄来福认为没这个必要,兵在精不在多,整个山西镇中,他的几营兵马都能够野战,己经可以震住塞外的胡人不敢入侵。如果真要做,倒可以在镇内选拨精壮,组建一个新的营马,余者的,还是真正转化为屯田兵为好,忙时耕种,闲时操练就可。
\n
只是这个事情千头万绪,牵扯到许多人的利益,黄来福虽然是山西镇总兵,有练兵的义务,但要真正在山西镇实行此事,还是不易。
\n
不管怎么说,在十一月七日这天,黄来福还是领着五百的来福营家丁们,来到了宁武关北边的阳方口堡,开始了他的防秋防冬军务。
\n
这阳方口是长城一段,在宁武关北边约二十里。这里北连大同边缘金沙滩,南、东、西接云中山,禅房山、管滓山等地,属咽喉隘口,军事位置十分重要。这里不只是宁武的要冲,还是雁门、偏关的屏蔽。一旦大同有事,往往要重兵驻扎于此。
\n
不过由于恢河从这里流过,地势平漫,十万骑可成列以进,在整个山西镇多山的地形中,该地便显得非常平衍,向来是草原胡人首犯之衡。往岁虏骑阑人,率从兹口,戎马便可毁垣数里。所以在嘉靖十八年时,当时的巡抚陈讲便在九龙口处筑堡,并建敌楼者有二,堡成后,城周一里多,万历四年又增修砖包,城周达二里零八十步,高三丈五尺左右。
\n
阳方口堡城建成后,被称为“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东靠长方山,西傍恢河,如派兵在这里防守,东便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占尽了地利。
\n
眼下阳方口堡有守备一员,分领旗军三百四十九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