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画面仿佛随着天幕的文字变得粗粝起来。不再是江南的烟雨楼台,而是塞外的风沙与朔气。
“妙啊!”徐达猛地一拍大腿,情绪愈发激动,他几乎能想象出那副场景:“陛下,太子殿下,您们看!这才是他真正蜕变的开始!跳出那困死人的科举樊笼,一头扎进了真正的边关雄塞!”
他的话语带着名将特有的敏锐和激情:“大同那是何等地方?九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他不仅去了,遇上兵变,竟能协助巡抚房守士从容平定!这岂是寻常书生能做到的?必是通晓事理,胆识过人!”
“更难得的是!”徐达指着天幕,仿佛在指点沙盘上的山川,“他竟能于教授子弟之余,亲自踏勘地形!山川险隘,关垒要塞,皆了然于胸!还广交豪杰,深研虏情边防。陛下,这每一件事,都是在为将来统帅千军万马做准备!这十余年的边塞阅历,风霜雪雨,远胜那翰林院里读破万卷死兵书!这孙承宗,看似是个文人,骨子里,却是在用脚步和眼睛丈量未来的战场!此乃大将之基也!”
朱元璋听得目光炯炯,缓缓道:“天德所言极是。如此说来,他这十余年科场不顺,反倒是老天爷让他沉下心,去边关打磨了。这般的历练,比早早中了进士,困在翰林院编书强上百倍!咱现在倒是好奇,这块在边关磨砺出的璞玉,将来回到那波谲云诡的朝堂,又能绽放出怎样的光华?”
奉天殿内,君臣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天幕,对那位远在未来的孙承宗,充满了更深的期待。边关的风沙,似乎透过天幕,吹来了良将成长的气息。
天幕流光,将孙承宗步入官场后的坎坷沉浮细细展现。
画面中,已过不惑之年的孙承宗终于高中榜眼,踏入翰林院。这本应是清贵无比、预备晋升的“储相”之途,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让洪武朝的君臣们看到了一个异类。
“修撰实录,编纂文书…这翰林编修,本是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