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得狗急跳墙,引发宫廷巨变,甚至动摇帝心,此乃大局!他让吴道南密揭圣上,请皇上自上而下处置,这是将最终裁决权巧妙地交还给了皇帝,既保全了皇家体面,又给了皇帝处理此事、平息纷争的台阶和空间。此子…深得政争之三昧,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朱元璋也微微颔首,语气缓和了许多:“嗯。看似退了一步,实则以退为进。既表明了态度,守住了底线,又避免了局面彻底失控。这不是退缩,是真正的老成谋国。是个能办事、会办事的。”
但孙承宗随后的举动,又让洪武君臣看到了他“刚直”的另一面。他竟在主持乡试出题和为人作序时,再次引用这番见解,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
“唉!刚则易折!”徐达叹道,“方才夸他懂得进退,转眼就又犯了书生脾气。既已暗中献策,平息风波,何必再公之于众,授人以柄?这不是明摆着打那些想息事宁人的三党的脸吗?”
果然,丁巳京察时,掌权的三党大肆排挤东林党人,孙承宗也未能幸免,若非有人力保,几乎被逐出京城。心灰意冷之下,他再次选择了告假归乡。
画面中,孙承宗背影萧索地离开京城,与此同时,天幕恰当地呈现出辽东努尔哈赤势力急剧膨胀、磨刀霍霍的景象。
“内斗正酣,边患已起!”朱元璋的声音带着无比的凝重,“贤才被排挤归乡,豺狼在塞外磨牙!这万历末年的朝廷,真是烂到根子了!孙承宗这一归乡,看似躲过了朝堂风波,却可能让大明错过了应对辽东危机的最佳时机啊!”
第二次归乡的孙承宗,经历了兄丧妻亡的人生至痛,而大明的边关,也在他缺席之时,悄然滑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他的个人沉浮,与帝国的命运,在这一刻形成了令人扼腕的鲜明对照。
天幕之上,画面流转,已然是泰昌、天启年间。紫禁城深宫之内,少年天子朱由校坐于御座之上,下方一位面容清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