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话语又快又急,充满了实战派将领对纸上谈兵者的不屑。朱棣在一旁听得暗自点头,北征的经历让他对后勤和地形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孤岛防御确是兵家大忌。
徐达则更为沉稳,他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天幕,审视着辽西走廊的山川河流。“王在晋所提之中前所,位置过于靠后。”
他缓缓摇头,手指在御案上虚划着,“此地虽也属关外,但距离山海关太近,战略纵深不足。若以此为第一道防线,则门户洞开,敌军一旦突破,顷刻间便可兵临山海关下,我方几无缓冲余地。且此地难以屯驻重兵,无法对广宁、辽阳之敌形成有效威慑,被动挨打,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天幕上“宁远”二字。“用兵之道,在于掌控主动。防线之前出,非为虚张声势,乃是为了争取空间、争取时间。需择一要点,能卡敌之咽喉,使其进退失据,又能与我核心关隘(山海关)互为奥援,方为上策。”
冯胜接过话头,他从工程与防御体系的角度补充道:“大帅所言极是。所选之地,还必须具备修筑坚城巨堡的地利。需有山川之险可依,有水源之地可用,周边有足够开阔之地可屯田、练兵马,方能支撑大军长期驻守,将一处军事据点,变为一颗钉死在敌人进军路线上的硬钉子!否则,孤城悬于外,终难持久。”
三位大明顶级的军事战略家,虽隔着二百多年的时光,仅凭有限的文字信息,却已迅速排除了错误选项,他们的思路正清晰地朝着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收束——能同时满足扼守要冲、拥有纵深、便于防守、利于支援这些苛刻条件的,辽西走廊之上,唯有一地!
就在他们的分析与判断趋于一致之时,天幕中,孙承宗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他力排众议,选择了宁远!
当孙承宗阐述选择宁远的理由——“内抱岩关,南临大海,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