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设之险”,“稳守宁远,可保山海关无虞”时,徐达、冯胜、蓝玉三人眼中同时爆发出赞赏的精光。
“善!”徐达忍不住低喝一声,脸上露出见猎心喜的笑容,“英雄所见略同!此策方是老成谋国、知兵之言!宁远此地,选得精准无比!卡住了辽西走廊之腰眼,自此,攻守之势异也!”
蓝玉也收起了轻蔑之色,咧嘴笑道:“这孙阁老,有点东西!不是那等空谈的文人。守这里,才算是把拳头顶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他们的讨论,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旁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最高级别的军事推演。而孙承宗的决策,在这场推演中,获得了洪武朝最强军事智囊团的一致认可。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微微皱眉,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陛下,徐帅,此策虽妙,却有一大隐忧。将防线推进至宁远乃至更东的锦州,固然战略主动,但数百万石粮秣军械如何输送?辽西本地经战乱摧残,恐难供养大军。若全靠关内陆路转运,耗费巨大且易被截断。唯一可靠的补给线,便是海路。若我大明水师不能确保渤海海峡畅通无阻,这条宁锦防线,反而可能成为吞噬钱粮、拖垮国库的无底洞,届时……恐不如稳妥退守山海关。”
此言一出,朱元璋、徐达等人都陷入了沉思。李善长是从国家统筹和经济角度出发,考虑得更为深远。战略上的妙笔,需要强大的国力尤其是制海权来支撑。
仿佛是为了回应李善长的担忧,天幕适时展现了孙承宗接下来的举措。
他不仅力主守宁远,更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缮宁远城,并逐步恢复山海关至宁远一线的城池堡垒。
更精彩的是后面:只见孙承宗大力招抚流亡的辽民回归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