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
\n
沈奇手头可调动的科研经费折合美元有一个多亿,他自己也研究过大环化合物,他觉得这个研究方向一年投资五百万美元太少了,至少得800万美元起步啊,否则根本出不了成绩。
\n
国内研究大环化合物的学者非常少,沈奇他们燕大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上明文写到:“有机合成原则之一,尽量避开大环化合物,因为八元以上的大环化合物不易获得,这方面的化学反应也很少开发。当然,随着大环化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的改进和发展,这个原则将会被逐渐修正。”
\n
反正研究了很多年,也没人研究出和大环化合物相关的新原则。
\n
修正一条化学原则和开发一款新化合物,其难度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n
沈奇很想搞定大环化合物,这是他的化学继续升级的要求之一。
\n
沈奇说到:“巴顿教授,我认为每年投入四五百万美元的经费去研究大环化合物,是不够的。我国的科研体制和美国有所差异,我手头可调动的科研资金也不算很多,每年800万美元,你觉得可以吗?”
\n
巴顿教授的震惊和欣喜穿越了广袤的太平洋,这位在美国工作的加拿大籍化学家恨不能立刻飞来中国:“噢,老天!我什么时刻可以来你这里工作?”
\n
“随时都可以。”沈奇说到,“但我要提醒巴顿教授的是,在燕大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其专利所属权属于燕大,专利开发权可由原创人员自由把控,经中国相关部门批准后可转化为原创人员的物质收入。说直接一点,如果我们攻克了大环化合物领域的难题,荣誉属于我们,荣誉之外的其他东西属于燕大。”
\n
“没有问题,我只想完成我认为该完成的工作而已。”巴顿教授表态了,我来中国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梦想。
\n
在梦想的召唤下,巴顿教授启程飞往中国。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