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此次不过侥幸得名,平常文采德行还远不达水准。
现下将好文章往他们跟前一贴,
前后有了比对,
能浇灭那些本事不大,
尾巴上天的狂徒,毕竟生员实则不过是科举路上的第一道门槛,
要想入仕为官,
如何也得乡试提名,
得封孝廉才行。
科生如过江之鲫,大浪淘沙,
有着颗清醒的脑子,总能长远些,知府老爷用心良苦,
每每起兴致又不懂铺叙,以此开头,最不济不会冷场子。
“听说没,此次甲等文章竟有三篇,连着知府老爷都惊动了”
所谓同阶官员也分三六九等,文章亦然,甲、乙、丙三等虽说名头上都喊生员,但内里文采成就差距甚远,南黔府在晋朝十三州府中偏下三流,每次科考能有一名甲等生员,足够撑门面,如今远胜从前,知府不说扬名,在同官衔知府之间,谈起时也足以吹嘘一二。
有懂得详情的解释:“府里与往年无甚差别,这回之所以名额上漂亮,是下县争气,你们怕还不晓得内里,另外两甲的文章,皆是下县生员所作,要不是沈寒公子强撑门面,今年府州各大书塾的先生,脸只管要肿,书香世家、豪门大户那么多真金白银往里头砸,权且不如人家穷山恶水里养出来的厉害”
“为了今年大选,韩大人前不久还特地跑一趟正通学府,单独召见三人,许是给过承诺,听学府里的同窗说,瞥见沈寒与两张生脸同行,难得有好脸色。”
至于是何承诺,他们就无从谈起,但再不济又能窝囊到哪里,毕竟南黔沈氏素来眼高于顶。
正如外头所议,知府韩鼎那日所抛玉砖确为不同寻常,解送入京太学,也就是正儿八经的京城考生,皇城天子脚下,同窗往后大有为朝廷命官的。
寒门登科入仕为官,其中裨益无甚言表,陶家兴心底下有面旗鼓,咚咚作响,深明自己不敢轻纵--心绪难平之余,连着两日研读道经圣贤书才压下,没等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