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孤证不立。他需要更多的证据链。
手指再次飞舞。这一次,他的目标锁定在生物端。他调取了基地事故处理小组在“铁幕”闭锁前仓促抢出的、从深井底部最早发现“旧食”位置,小心刮取到的一小片、被多重物理化学隔绝的岩石基板样本信息。那基板上残留有“旧食”脱离某种束缚时黏附的、极其微量的表层粘液干燥凝痂物。
通过基地残存的最尖端、用于地外陨石有机痕量分析的级联质谱仪和同位素时间测定仪,裴凡生发起了对这片微小样本的极限探测分析。目标:样本中是否含有特殊同位素,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极其罕见、具有特定半衰期、可用于地质年代追溯的超重元素衰变子产物。
分析结果艰难地一条条弹出,在屏幕的角落闪烁着微光。实验室操作记录:“样本存在极高能级生物干扰…污染屏蔽层突破风险…极限分析进行中…”
裴凡生屏住呼吸。
时间仿佛凝固。
终于,结果艰难地凝聚成型。一条数据曲线格外清晰地显示在裴凡生眼前:样本中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
^{244}Pu
(钚-244)
衰变特征峰。钚-244是一种半衰期约8080万年的超铀元素,在太阳系形成早期由超新星爆发产生,随后在星际尘埃和古老岩石中极其微量存在,其浓度在地壳中随地质年代增加而缓慢指数级衰减。而衰变产物中,^{240}U
(铀-240)
半衰期仅14.1小时,^{236}Th
(钍-236)
半衰期仅37.0分钟,这类极其短寿的衰变产物的残留浓度比例,是判断样本形成后暴露在地质环境中具体时间的“放射性钟”!
裴凡生瞬间将蜀中“星火”项目对该地层岩芯的精确同位素地质年龄报告导入对比。“星火”钻探点,地下1800米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