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太子听着这些赞誉,挂着长长的一张臭脸。他想:老六府里有厉害的捉刀,可以给老六代笔,这又是哪里才具不凡了?
他却不知道,贾放这一份奏章,一部分是郑伯宜抵达南方永宁州之后所写,并曾携带文稿拜会了永宁知州,另一部分是这份文稿送上京之后贾放所加(主要是地质原因的那一部分),一并誊抄之后再呈上的。
郑伯宜只能算是半个捉刀人。贾放事先提醒过他,关于山崩之事,文稿力求简洁、务实,只陈述事实,不加主观判断。因此郑伯宜写出来的文章,与他以前那些花团锦簇的全然不同,写起来删删改改,觉得别扭无比。但是与武元县袁化的上奏一比较,郑伯宜这篇简直是精准到位加朴实,让人读了,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这虽不是祥瑞,却胜似祥瑞啊!
没几日,武元县县令袁化痛哭流涕的请罪奏章就送上来了。袁化在奏折中自陈:发现两地百姓无恙,凭空又多出一条通路来之后,欣喜欲狂,头脑发热,便擅自将此事称为“祥瑞”,以至于贻笑大方,如今已猛醒,特上书请罪,并自请与桃源寨一道,发动本地民夫,修建两地之间相通的道路。
贾放在荣国府读到了这份奏折,便知道他的幕僚们已经到了武元县了。
*
实情也却是如此,武元县的县尊大人袁化正望着盖有“平南节度使”鲜红署印的征用令,结结巴巴地道:“大人……大人要征用下官的……县衙?”
虽然只是幕僚,郑伯宜和南永前气势却比一般的地方官官威气势更盛。
南永前挺胸凸肚地在堂上一站,腰间的佩刀和脸上的刀疤交相辉映,让袁老爷和李师爷都不怎么敢再看他一眼。
而郑伯宜却稳得像是满瓶水,丝毫不动声色,淡然道:“若是大人有其他适合贾大人处理公务的地点也可,不一定非要县衙。”
这是典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