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可知的事情。
但无论是谁来做,甚至是福王和弘光父子一脉相承,绝对会比崇祯在位要好的多。
王朝末世之时,最忌操切急燥,最忌改弦更张,最忌眼高手低,崇祯是把一切都占全了。
于是在眼前,锦州这座雄城陷落了!
松山堡被围,洪承畴和杨国柱等文官武将和不到一万人的残兵困守其中,无粮无草,失守不过是时间问题。
而从松山到高桥之间,皇太极使大量精锐埋伏其间,在清军打下笔架山,夺取了明军的军资之后,当时马绍榆的建议仍然是明军主力全上,与清军决战,这个建议被洪承畴否决了。
事实上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这个建议确实是书生之见,纸上谈兵。
八总兵首鼠两端,其心各异,而且战斗力也是参差不齐。
象王朴这样的大同总兵,家丁少,劲兵少,军纪一向是明军倒数,其人向来卑劣无能,而白广恩也是与之类似,只是能力稍强,再如杨国柱和吴三桂等,洪承畴约束不住,真正听他的,也就是左光先和曹变蛟这两个在陕西剿贼的旧部。
枝强干弱,洪承畴根本无力统驭部下,一切献策都只是虚妄。
就如洪承畴能接受刘子政的建言,将八总兵十三万众集结在一处,甚至连后路也不保,难道他十二年的督师就真的不如张斗,不知道自己有前权无后阵,头重脚轻?
实在也是无能为力之举……八总兵其心各异,部下良莠不齐,打这样的仗,明军前阵稍弱一些,就很可能是一触即溃的局面……事实也正如洪承畴所预想的那样,明军因为主力汇集在一处,士气还算饱满,在与清军的前哨战中,屡有斩获。
但侥幸心理毫无益处,皇太极这样的在青年时期就跟随其父与明国交战,然后在险恶的条件下攻占明国边城,再打下沈阳辽阳,在其父死后,他力挽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