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给毛克宇还债五十两银子,给大伯毛德臣赎回土地九十两银子,加起来就是一百四十两银子。那么,毛顺生当兵五六年,到底带回了多少银子呢?”
董醉听完,清了清嗓子,马上接过话头说道:“毛顺生当兵归来,到底带回了多少银子,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但是,咱们可以结合清末士兵的饷银水平和当时的经济背景,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第一,清末的普通士兵,比如湘军、绿营兵,他们的饷银水平其实很低,每个月大概也就一两到二两白银。如果服役时间只有几年,扣除掉自己的吃穿用度,能积攒下来的银两其实非常有限,可能也就几十两白银左右。”
董醉伸出一根手指,认真地说道,“所以,从毛顺生回家后,又是还债又是赎地,一共花了一百四十两银子来看,他当的肯定不是一般的兵,这也证明了我们之前的推测,他很有可能是当了采购员。”
“第二,清末的军队里,后勤、采购这些岗位,可比一线的士兵好多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物资流通,甚至能参与到商业运作当中。”董醉又伸出一根手指,继续分析,“他们可以通过赚取差价,或者在采购的过程中,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销,从而积累额外的收入。毛顺生后来展现出的那些经营头脑,比如做米生意、放贷等等,说不定就是在军队里,干这些活计的时候慢慢磨练出来的。”
董醉顿了顿,语气更加肯定:“就算他不是专职的采购员,在后勤体系里待久了,耳濡目染,也肯定比普通的士兵更懂得如何理财,如何积累财富。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从他返乡后的一系列经济行为来看,‘带回更多资金’的可能性很大,这也让他能够更快地摆脱家庭之前的债务困境,为后来家境的改善打下了基础。”
村愚听了,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他拍了拍大腿,说道:“夏小子,老锥头,你们的分析得都很有道理,的确,毛顺生回村后,马上就着手解决债务问题、赎地问题,紧接着就是其他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