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监负责监督郡下所有属官之工作。三人皆由赵王任免,白虎殿下令任职。
县由县令、县丞和县尉三人负责,县令负责具体政务,县丞掌一县之法律事务,县尉负责治安管理。
赵雍的四条改革政令,不再对于赵国之前的经济政策进行修改,而是调整和深化了赵国之前的官吏体系。首先,将已经逐渐沦为参谋机构的白虎殿第一次进行了职能的明确,定义为制定和审议机构,白虎殿的政令,也没有了法律效力,而是收回到了赵王手中。同时加入御史一职,第一次将监察制度引入到了赵国的官僚体系当中,可以说在七国之中,也是首次。
白虎殿地位的削弱,随之而来的是职能部门的权利加强,六大职能部门摆脱了四卿的掣肘,可以通过各自的职能运转,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当然,六个部门和白虎殿之前也互为牵制,不能随心所欲,而白虎殿因为有御史的监督和赵王的决策,又得到了约束,这样一套互相牵制的官僚体系,是赵国新官职的核心。
中央的变动,也促使了地方变动。如果说中央是在做加法,那么地方就是在做减法。赵雍不再坚持在地方设立一套复杂的互相监督体制,因为赵国如今还无法支撑起越来越庞大的官吏队伍,是以将郡县两级的主要官吏,由之前的五位压缩到了三位。大大精简了赵国的地方官僚体系,这些多出来的职官,根据尉监对所有官吏的考核审定,贬谪流放一批风评能力都不好的官吏,将剩余的官吏进行了调配。
赵雍之所以有勇气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特别是几乎动摇了赵国根本的变革,当然是如今的局势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后,韩国同意赵国在野王、温邑驻军,协助韩国抵御秦国,更加依附于赵国;秦王则同意了司马错的提议,南下攻打巴蜀,暂时搁置了和韩国与楚国的矛盾,更是通过会盟,暂时不用担心上郡被赵国偷袭;楚国也同意了赵国的通亲提议,不日将选择一位楚女嫁与赵雍为妃,赵楚暂时缔结了同盟、加入了赵国主导的赵、楚、宋三国同盟;齐国和宋国的裂痕越来越大,特别是齐国新任的上卿苏秦,一边鼓励齐国加强和魏国、秦国的联盟,一边试图让齐国和宋国开战,开疆拓土;而中山国和燕国则是暗流涌动,各自有各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