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透过屏风轻纱,落在大厅中央那方巨大的紫檀长案上。
今日议题,正是兵部呈上的《大同总兵奏请拨银赈济疏》。
核心就一句话:边军快冻饿而死了,要钱!要粮!
铜罄嗡响!
议政正式开始,中书舍人无声穿梭厅间,将誊抄好的题本和贴黄分送至各部堂官案头。
翰林侍讲马愉再次低声解释:“陛下,大同总兵奏称军饷拖欠,士卒冻馁,请拨太仓银二十万两赈济。内阁已拟‘宜允’,但户部有异议。”
朱祁镇“嗯”了一声,心中了然。
之前他在中办工作多年,深谙这种“集体决策”的套路。
表面上是内阁定调分配,实则就是各方势力互相博弈,这谁先开口,谁就暴露了立场。
果不其然,户部尚书刘中敷率先拱手陈词:“去岁黄河决口,糜费甚巨,太仓存银仅余百万。若尽拨边镇,恐京畿赈灾、百官俸禄、宫苑修缮皆无着落!臣以为,当先核边镇实需,再议拨付!”
兵部尚书王骥闻言,冷笑一声:“刘部堂好算计!上月宣府已逃戍卒三百人!若大同再因欠饷生乱,门户洞开,瓦剌铁骑旦夕可至居庸关!届时,莫说百万太仓银,便是这紫禁城,怕也保不住!”
王骥这话带着赤裸裸的军事威胁,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然凝重。
杨荣抚须,适时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定调的意味:“王部堂所言,干系边防,确属燃眉之急。此事宜速议决,不可耽误迁延。”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