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它会导致诸如砾石、淤泥和金属等污染物流入河流和小溪,堵塞附近的水道,损害暄州谷地(今中央谷地)的农业生产。
除了实际采矿过程中造成的破坏之外,为了维持采矿活动而采取的措施同样具有破坏性。比如,几家大型采矿商社为了满足干旱月份的用水需求,矿场会建造拦河大坝,改变河流的流向。再比如,为了建造人工运河系统(用于设备、日常物资及黄金的运输)和维持矿场锅炉的运行,要砍伐大量的森林作为燃料--为了节约成本,矿场往往会拒绝花钱从惠宁(今温哥华岛)采购煤炭。
尽管这些地理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但与地方土著的遭遇相比,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在淘金热的初期,因为大量移民涌入,曾导致粮食等许多物资出现过暂时性的短缺,促使这些淘金者将目光瞄向了地方土著。
从开始的偷偷摸摸,到最后明目张胆地施以武力抢掠,粮食、牲畜、毛皮、布帛(早期通过与齐国移民交换获得)。这种行为,从原英属北美领地的淘金者逐步扩散至整个淘金群体,被黄金勾起的贪婪欲望,泯灭了无数人的心性和道德。
一些矿场为了圈占土地、采挖黄金,以暴力手段驱逐土著,将他们赶出了传统狩猎区和定居点。在暄州曾经还算和谐的移民与土著之间的关系,瞬间荡然无存。
为了保卫家园,土著开始攻击侵犯而来的淘金者,结果却遭到对方的报复性屠杀,死伤累累。在淘金热最为喧嚣的十年间,至少有一万名土著直接死于淘金者的各种袭杀和报复当中。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悲惨事例中,暄州总督府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或许,在殖民官员看来,大量原住民的消失,对他们这些外来者“合法”地占据这片广袤的土地来说,将更为有利。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