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泰平帝驾崩,年轻的永隆天子继位,而自己却作为“辅政大臣”,被泰平帝“简拔”为内阁总理大臣,为新君保驾护航,帮他逐步熟悉和掌管这么一个偌大帝国。
自己虽然资历深厚,更为泰平帝大学同窗,也向来为泰平帝看重,但他此前却从未入阁拜相,威望不重,以至于他始终都无法完全驾驭内阁诸臣,政务上也颇多扯皮争执,这“看守内阁”也是勉力维持。
除此之外,皇帝年纪尚轻,理政时日也不长,同样是威望不彰,无以“服众”,更是让内阁僚臣和各部尚书心怀揣测,争权夺利者亦为不少。
其实,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内阁僚臣,还是世家商贾、官宦贵族,都在试图攥取并扩大自身权利,甚至还有利益集合体之间,通过相互勾连,欲持久地维系和把持既有的权利,不管是枉法获益,还是想要传承百年世家,最直接的途径便是竭力限制头顶上的“约束”,解开身上的镣索。
前有太子监国时强行推进的遗产税征收,今有郢州贪腐案严查深挖,这都是皇权为了维护自身权威,而不得不做出的激进反应,亦为君权与相权斗法的具体表现。
说实在的,齐国虽然皇权威彰,但相较于前明时期,已然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限制。
就以内阁而言,凡发出的政令或做出的行政处置,享有极大的自主权,皇帝也不能任意干涉,即使对某项政务持反对意见,也只能“封驳退回”,要求内阁重新作出决定。
另外,按照华夏几千年以来惯有的传统制度,齐国实行“国有大业,皆取决于群议”的原则,即事关帝国重大利益的事务,都必须召开军政联席会议,作为帝国皇帝并不先有成见,由军政两方重臣集议讨论,最后形成全体或大多数赞成的集议结果,再由皇帝拍板决定。
除此之外,帝国还有太祖皇帝颁布的大诰宪章,帝国多年以来陆续制定和推出的诸多成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