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纷纷通过各种关系,跑来分一杯羹,每年开采和提炼的黄金总量高达四百到五百吨,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地之一。
老天仿佛格外偏爱齐国,在发现储量巨大的杏山金矿未久,一名来自德意志地区的淘金客在乐陵(今南非金伯利市)意外的发现了钻石矿,随即又在全球引发了一股钻石热。
虽然,作为东方华夏民族,对于钻石的热情并不高,但眼瞧着欧洲那帮乡巴佬疯狂地追捧这种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来自齐国本土的矿业大亨们当即联合地方政府,将乐陵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核心钻石矿区给圈了起来,然后组织大量劳工进行采掘和加工。
在不到十年时间里,乐陵地区先后成立了四十多家矿业公司,每一家的背后无不站着一个或多个齐国的顶层权贵,甚至不乏皇室成员,矿业投资总额超过三百五十多万元。
在乐陵钻石矿刚发现的时候,随便在地表上挖下一铲子都能挖出钻石来。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钻石便如同杏山的金矿一般,是越来越不好挖,矿坑也是越挖越深。这意味着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得大量采购相应设备,才能继续把钻石矿挖下去。
这就使得无数的个体“淘钻客”逐渐被排除在外,要么向地方政府申请一块土地,老老实实的成为一名农人,要么被矿业公司高薪所雇佣,继续从事辛苦的钻石采掘工作。
而随着投资巨增,生产周期又变得越来越长,各个矿业公司若是再像以前那样自由市场竞争,肆意杀价,风险就变得实在太大,欧洲一波钻石行情走下来就能让投入巨资的矿主们血本无归--没办法,钻石在东方几乎没什么市场,那里的人们似乎更为钟情温润剔透的玉石。
那么,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办法只有一个,建立起矿主们的联盟机构,大家合起伙来构筑钻石贸易的垄断组织,就像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香料那般,统一经营、控制产量、统一定价,然后使劲地攥取垄断暴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