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余,心理上积压的怨气也释放不少。
尽管前路依然难测,但底层对未来的期待中,开始掺杂了“或许情况真能变好”、“也许冤屈能上达天听”的微弱曙光。
然而,经历了太多内忧外患、目睹了太多次希望破灭的大明子民,内心深处最渴求的,也是最后一丝尚需填补的东西,始终是那份能让子孙后代挺直腰杆、再不惧任何外敌的强大军事实力和国家尊严!
如今,北郊校场那毁天灭地的炮响,那足以踏碎山河的铁蹄奔腾,那“神炮碎敌”、“刺刀破骑”的传奇,以及番邦使节前倨后恭的故事,如同狂风般席卷而来。
这些不再只是茶馆里的谈资,它们像是一把利剑,狠狠地撕开了那层压抑在大明子民头顶的阴霾!
在京畿北直、山西等省府,在经历了新政惠民的铺垫后,这股冲霄而起的、绝对的军威洪流,终于彻底点燃了被压抑已久的、对复兴家国的深切渴望和民族自豪感!
街头巷尾的议论核心浓缩成一句质朴却充满力量的心声:“那是咱们大明的兵!咱们的炮!咱们的皇上!”
学堂的顽童们,追逐嬉闹间喊着从大人们嘴中听来的口号:“大明万胜!冲啊!”
这股席卷近畿的热烈反响,是百姓们在切实感受到新政惠泽和未来希望后,看到国家拥有无比力量的巨大鼓舞与认同。而这样的氛围,正以京师为中心,不断向其他省份扩散开去。
相较于民间几乎一面的欢腾与敬畏,大明的朝堂之上,看似一片安静,胜负已然在无声中揭晓。
以顾昭、卢志恒、沈正、袁可立、孙传庭等皇帝心腹为核心的“帝党”及兵部、工部系统的革新派官员,本就依托皇权占据上风。经此北郊军威一振,其气势更如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