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因此师父一生曾三次下山游历,每次都花了二十年,直到最后一次捡到了陈拾安,继承了他的衣钵。
要说师父跟陈拾安有哪里最大的不同,其一就是天赋。
[呵呵,为师虽然证道不成,却也青出于蓝了。]
[怎么说?师父你比师公道行更高了?]
[那不是,为师不过是教了个比他徒弟厉害的徒弟]
[……]
其二嘛,大概就是师徒俩的心态不同。
陈拾安小小年纪就到了第六层,而师父则是花甲之年方才到达这一层,面对这一层的汪洋大海,年迈的老道和正值青春的徒儿,心态自然是不一样的。
前有无古人,陈拾安不知道,但前没有路是真的,一切都得由他自己探索,他其实很享受这种未知的有趣。
所谓的证道,向来指的都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至于能走多远,全看自己。
用道法解析世界,和跟用数理化解析世界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求解的方式不同而已,此番下山求学游历,是陈拾安拓宽眼界、打开思路的难得机会,越是在外头走得久了,越能体会到师父的苦心。
其他同学为了考大学,他为了求道,道不同却共相谋了不是!
……
陈拾安端坐在座位上,闭上双眼不过十息许,便已经进入了静坐冥想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