谧,但思维却异常清晰,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开始感受到世间奇妙的灵韵。
第五层为入静步虚;到了这一境界,修行者能将虚无的世间灵韵纳体养神,从身到心皆产生难以言喻的奇妙变化,至此方为入道。
第六层是天人合一;到了这个境界之后,个体身心的边界感得以突破,能与宇宙天地的本源能量、自然规律相融相呼,进而借用那种玄妙的灵韵,此乃道法,在静坐冥想之时,甚至能将思维外放出去,突破个体的视听边界。
这一层境界太过于宏大,像是从洼而起,走着走着,发现原来还有大一点的叫池、再走着走着,发现还有泊、继而有湖、最后发现终点是一片茫洋大海。
像是什么灵魂出窍、千里传音之类的神通都会在这一层得以体现,只不过根据修行者本身的道行不同,展现出来的强度也有所不同。
陈拾安问过师父,第六层之后还有别的境界吗?
师父说不知道,本就是他自己为了方便徒儿认知而划出的境界。
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或许修道并无所谓的境界,[与道合一],最终回归[圆明本觉]才是真谛。
其实陈拾安不太认同师父对这些境界的划分,师父说到了第五层便算是入道,而他觉得,到了第六层才算是真正的入道而已。
越在这一层走,越深知道法的无边无际,又无前人经验,所有的一切都得由自己去悟道、去探索。
求道,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
灵韵取之天地、用之自身,不识日月星辰天地人间万千生灵,又如何求知求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