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夏展开书卷,是他注解的《春秋》:“范公是饱学之士,当知‘天道无常,惟德是辅’。东昏侯失德,天下离心,萧衍公子乃萧氏正统,有仁德之心,若能起兵,必能安定江南。范公若助他,便是救苍生于水火。”
范云沉默良久,接过书卷,终是点头:“罢了,我信你一次。襄阳士族,愿助萧公子一臂之力。”
与此同时,萧懿被东昏侯赐死的消息传到襄阳。
军中大乱,将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为萧懿报仇。萧衍召集众将,登高一呼:“东昏侯弑杀忠良,罪该万死!我等身为萧氏宗亲,岂能坐视?今日,我萧衍在此誓师,起兵讨逆,另立新君,以安社稷!”
吕僧珍、柳庆远、王茂等人率先响应:“愿随将军!”
林夏站在萧衍身后,看着群情激昂的将士,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潜龙,终于要抬头了。
永元三年(公元
111501
年),萧衍以
“清君侧”
为名,在襄阳誓师,拥南康王萧宝融(即后来的齐和帝)为帝,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兵锋直指建康。
起兵之初,兵力不足三万,粮草仅够支撑三月。林夏建议:“兵贵神速,需先取郢州(今武汉),那里粮草充足,可作为东进的跳板。”
萧衍采纳其计,亲率大军围攻郢州。郢州刺史张冲死守不降,战事陷入胶着。军中开始出现怨言,有人建议撤军回襄阳。
“不可撤。”
林夏在军帐中分析,“郢州是建康屏障,若攻不下,东进之路被堵,必成腹背受敌之势。张冲虽勇,但其部下多是被迫守城,可派人劝降。”
萧衍依计,派柳庆远潜入郢州,联络张冲麾下将领。柳庆远不负所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