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由御史台派巡查使暗访各州郡,记录官员得失。“臣闻齐末吴郡太守王琨,搜刮民财百万,百姓呼为‘饿虎’。”
林夏奏请将其流放交趾,“如此,官吏方知敬畏。”
对于边疆重地,如荆州、益州、广州,林夏建议设
“行台”——
即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总揽军政大权。荆州行台治江陵,辖荆、雍、湘三州,防备北魏与萧齐残余势力;益州行台治成都,镇抚巴蜀;广州行台治番禺,管辖岭南及交趾。
“行台长官由陛下亲信担任,三年一换,以防专权。”
林夏特别强调,“如荆州,南齐时萧颖胄、萧衍皆曾在此起兵,可见其重要。当以‘忠谨有谋’者镇之,臣举荐韦睿,其人老成持重,可当此任。”
萧衍采纳其言,命韦睿为荆州行台尚书令。韦睿到任后,修缮城防,减免赋税,荆襄一带迅速安定,成为大梁西部的屏障。
南齐末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无烟,白骨露于野”。林夏深知,民心是最大的疆域:“民者,国之本也。若民不聊生,纵有坚城百万,亦如沙上之塔。”
他向萧衍献上
“凝民”
三策:劝农桑、均赋税、修水利。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林夏引用《汉书》,建议萧衍下诏
“轻徭薄赋,鼓励垦荒”。规定:凡流民返乡者,免徭役三年;开垦荒地者,永为己业,五年不纳税。
他还推广
“区田法”——
一种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在小块土地上集中施肥、灌溉,产量可比普通耕作高一倍。命农官在各州郡举办
“农桑学堂”,由经验丰富的老农传授技艺。
“臣闻吴兴郡有稻田万顷,因战乱荒芜过半。”
林夏道,“可派官前往,组织流民耕种,秋收后按比例分成,官府得三成,流民得七成。”
萧衍依计而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