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我们看这一段的颂文。请合掌。
戊一、缘由。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一个念佛的人,如果他只发了出离心,他已经成功地把对娑婆世界的这种爱取的影像,慢慢给消灭了。但是他没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他没有另外创造一个新的影像,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影像,这样子有什么过失呢?
他所修的今生,他虽然努力地布施,努力地持戒,努力地修习一切的善法,这种善法不可能达到圆满的功德。因为无上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因种,你没有这个菩提心作因种,这个善业就不能形成一种无上菩提的资粮。所以智者应发菩提心。
这是说什么?就是说我们今生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前面是约着灭恶,这个地方讲生善。那么你善业如果没有菩提愿力的引导,这个善业也只是一个善业,不能构成一种波罗蜜,不能变成一种功德庄严。所以你今天所造的善业,到底来生是一种有漏的安乐果报,还是一种无漏的功德庄严。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发起一种菩提的誓愿。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在山中静修的时候,诵经的声音很好听。他每次一诵经的时候,就有天上的飞鸟,飞到他诵经的旁边的一棵树上,就停在这个树上,听这个比丘诵经。时间长了以后,这只飞鸟听了诵经,牠也听得心开意解了。因为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他就会产生一种生命的增上,就会产生一种心中的愿景、愿望,想要改变的愿望。那没多久这只飞鸟,牠在听这个比丘诵经的时候,突然间被这个猎人一枪给打死。打死以后这只飞鸟,因为在听经的过程当中产生非常殊胜的欢喜,因为这个善业力就到忉利天去了。
我们知道一个天人,刚出生的天人会知道他为什么生天,他是因为听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2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