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你发了愿以后,这个誓愿跟智慧也有关系,跟空正见也有关系。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发起菩提愿,不能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发起菩提愿。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的自我意识,如果你什么资粮都没有,那也就问题不大,你只要注意攀缘心就好。但是如果你的攀缘心慢慢收慢慢收,收到一个程度,你的愿力开始生起的时候,我们也相信你发了一个很好的愿,你开始以愿力引导业力了,你已经远离比较粗重的婬欲心、瞋恚心、偷盗的心,这个人有资粮力了。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福德力、资粮力越高的时候,它取而代之的自我意识也膨胀了,因为他是有资粮力的人了。如果这个人因地没有修空正见,没有把自我意识那个相状空掉,没有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那就完了!
后果就是这样:追求别人的恭敬,追求别人的赞叹。所以你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为什么旁边有一个空正见?就是把这个自我的概念给消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发愿,而不是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发愿。当然你刚开始发的愿,发错了,你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就慢慢浮现了,等到你有资粮力的时候,当然这个问题就严重了,破坏善根了。
好,我们看下一段。这下一段有顺逆示现。先看第一小段就是随缘度化。
随缘度化: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好,佛陀说,一个真实的菩萨,他发了菩提愿以后,他做什么事呢?佛陀在灭度以后,会教很多菩萨、阿罗汉,说你们这些人在我走了以后,在下一尊佛出世之前,你们要负责来到人世间,把这个法相续地传下去。这些菩萨在一尊佛跟两尊佛的空档当中是怎么来呢?他当然不能现佛身,那怎么办呢?“作种种形,度诸轮转。”他现各种的形状,除了佛陀相状以外来度化众生。
比方说什么形状呢?我们往下看:“或作沙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