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愿度”,所以他在空性的智慧里面会产生一种大悲的愿力,他的愿力不断地去“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当然,佛陀对众生的忆念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锁定目标的,他锁定他喜欢的特定的目标;佛陀的忆念叫作平等地去忆念,就像太阳,没有锁定哪一个人,他去平等忆念。也就是说,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曾经发度化众生的愿,所以他对众生的忆念已经成就了。
我们看看,众生有两种情况:“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如果你今天作为一个儿子,母亲忆念你,但是你根本不珍惜,那么这样子,你们母子的因缘就结束了,两个因缘就各走各的了,因为儿子没有相对地去珍惜,去反过来忆念母亲的好。如果说,母亲忆念儿子,儿子也忆念母亲,那么他们两个就能够经常地相见相处,就能够产生一种感应的作用。
这个地方就说明,佛教的因缘观其实是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你个人的因缘。就是说,你今天造了什么业,你用什么思想来面对你的人生,你自己会创造你自己受用的果报,这是你单一的因缘。但是从这种感应道交,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其实人跟人之间的因缘不是直向的,它有横向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的关系,有横向的关系。那么这个地方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正确的忆念,没错。
举一个例子。印光大师在住茅蓬闭关的时候,他基本上是不会客的,但是有一次例外。有一次,就有一个儿子,这个人很孝顺,他母亲刚死后不久,他经常忆念她。在梦中梦到他的母亲托梦说,我前生造了些罪,到了三恶道,我很痛苦,你赶紧去求印光大师来帮我超度。他做这个梦。所以这个孝子就衔母亲的慈命,来到山上求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破例接见,看他是孝子嘛。那么这个儿子就把他的梦境如是如是地跟印光大师报告。印光大师说,好,我现在闭关,我也不能出来,我把这个窗户打开,你在窗户外面听我诵《阿弥陀经》。你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你要用虔诚恭敬的心来领受我读诵的声音,那个《阿弥陀经》的声音,你要好好地、虔诚恭敬地领纳,这第一件事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