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做我的侍者这么多年,应该经常听到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就是调伏。在调伏的方法当中,有戒定慧三种决定义;为什么戒定慧三学是决定义呢?诸佛的出世说法,有广说、略说的差别。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比较广说,说法三百余会;弥勒菩萨龙华三会,说法只有三会,相对比较少。诸佛的说法有广略的不同,但是他有共同的修行原则是不能变的。法门可以有广略的不同,原则一定是有戒定慧三个主要的重点;这个原则诸佛是不能改变的,叫三决定义。
哪三个原则呢?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它是有一个次第生起。那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就说明了整个大乘菩萨持戒的基本精神。简单地说,声闻戒是一种事相戒。它偏重在身口二业,谈不上什么摄心不摄心的问题。你如果持声闻戒,一定要加修四念处,否则声闻戒不一定摄住你的心。因为它是从业力的角度断恶修善,它是积集善业。声闻戒如果你不修理观,不修四念处,你的心不一定摄的住。
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摄心的,它一开始的戒法是有戒体。《楞严经》在开显戒法,你读读《楞严经》会很清楚,它整个十卷的经文,一开始不是讲持戒。前面三卷半先讲你的心态,讲戒体——破妄显真。整个三卷半都在讲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当然先谈根本,它说虚妄是生死的根本,真实是涅槃的根本。什么是虚妄呢?就是攀缘心。
你只要有所求,不管是你求好的、求坏的,全部是攀缘。菩萨的修学只有愿力,没有追求。
它意思是你一定要安住真如,安住空性、调伏爱取,然后发起无上菩提心,尤其是安住空性这一块。整个菩萨戒的戒法,它是破妄显真;把你的攀缘心停下来,依止你的戒体,然后才有资格谈持戒。它整个持戒,要套忏公师父常说的一句话,叫“依体起用”。为什么持戒呢?他为了安住菩提心、随顺菩提心、随顺空正见而持戒,他“依体起用”;“用”呢,又加强你的菩提心,加强空正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