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月8日清晨,四九城西郊的集成电路研究中心笼罩在一层薄雾中。陈樾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向办公楼,军靴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窗玻璃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窗框缓缓下滑。他刚脱下军大衣挂上衣架,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突然响了起来,刺耳的铃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突兀。
"陈主任,请立即到第三会议室,有重要任务。"电话那头的声音低沉而急促,背景音里隐约能听到电报机的"滴滴"声。陈樾放下听筒时,注意到自己的手指在微微发抖,不知是因为刚才室外的严寒,还是预感到了什么。
第三会议室门口站着两名持枪卫兵,他们的枪管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推门进去,三位身着深蓝色中山装的男子立即站了起来,他们面前的茶杯冒着热气,在冰冷的空气中形成细小的漩涡。陈樾注意到其中一位的手指关节处有长期握笔留下的老茧,另一位则习惯性地用食指轻叩桌面,节奏精确得像在打拍子。
"陈樾同志,"为首的中年人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印着"绝密"二字的牛皮纸文件夹,封面上还沾着些许雪花,正在慢慢融化,"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方案,需要你们中心负责高空照相机和电视传输系统。"他的眼镜片反射着顶灯的光芒,让人看不清眼神。
陈樾接过文件夹时,发现自己的掌心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翻开文件,纸张发出清脆的响声。方案上的技术指标让他挑了挑眉——要在距离地面200公里的高度拍摄清晰照片,并通过无线电传回地面。其中一页纸上用红笔画了个大大的问号,旁边标注着"分辨率0.5米"的字样。窗外,一只麻雀落在窗台上,歪着头好奇地张望,又很快被室内的紧张气氛惊飞。
1月18日的实验室灯火通明,排气扇的嗡嗡声与电烙铁的滋滋声交织在一起。陈樾和十二位核心专家围着一张巨大的防静电工作台,台上摆放着从"翼龙3"无人机上拆下来的高空照相机和电视传输系统。空气中弥漫着焊锡、松香和绝缘漆的混合气味,角落里堆满了示波器、频谱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