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咔嗒"一声轻响,跳动的火苗照亮了桌上那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绣片。"都别争了,"他的声音在黑暗里格外清晰,"就按沈老太太的手法拍,一针一线都不能错。"当来电时,人们发现他正用英雄钢笔在稿纸上临摹针脚走向,纸上的墨迹被汗水晕开,恰似绣线上自然的色彩渐变。
开学季的中央工艺美院门口成了民俗博览会。9月1日这天,背着紫檀木琵琶的新生和提着雕花工具箱的老生挤在一起,有个山东来的愣头青居然扛着个未完工的木门神!保安刚要阻拦,雕刻系的主任却小跑过来,眼镜都滑到了鼻尖:"好小子!这是潍坊杨家埠的'凿活'刀法吧?"门神像的漆味混着食堂飘来的葱花香,在秋日的校园里酿出奇特的年味。教务处的老师翻着花名册直摇头:"今年报传统专业的学生比去年多了三倍,连藏族唐卡班都招满了..."
最热闹的要算戏曲学院的练功房。清晨六点,京剧班的孩子们正在"耗山膀",忽然听见隔壁传来清脆的梆子声。十七岁的河北姑娘小芳扒着门缝一看,差点惊掉下巴——她的偶像、豫剧大师马金凤正在给曲剧班做示范!老太太一个"卧鱼"动作下去,练功服下露出截洗得发白的老式绑腿,那布料还是七十年代的"的确良",膝盖处打着整整齐齐的补丁。
珠宝设计系的实验室里静得出奇。学生们围着块和田羊脂玉籽料不敢下刀,白胡子老教授急得直拍工作台:"怕什么?玉有灵性,它等着你们给个模样呢!"突然有个戴眼镜的女生举起手,镜片上还沾着打磨时的石粉:"老师,我想雕个'嫦娥奔月',用这块玉皮做云彩..."她话音未落,老教授已经颤巍巍地打开红木工具箱,取出祖传的砣机:"好!就冲这个敢想敢干的劲儿!记住,下刀时要听玉的声音..."
深秋的傍晚,美院的屋顶花园成了最抢手的地方。建筑系的学生们支着老式绘图板临摹故宫角楼,突然发现琉璃瓦当上蹲着个穿曲裾深衣的姑娘——那是服装设计系的学霸在测试新做的汉服,衣袂上的缠枝纹是用植物染料亲手染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仿古青砖上,恍如穿越千年的惊鸿一瞥。楼下忽然传来手风琴声,音乐系的同学正在排练《梁祝》,中西乐器的混响惊起一群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