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日清晨,四九城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老馆长徐世昌正用麂皮擦拭着一套《永乐大典》的仿制函套。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文化部特派员小张连门都忘了敲,举着份文件冲了进来:"馆长!外交部刚发函给倭国了!"老馆长的手一抖,麂皮擦到了函套上的鎏金铜扣,发出"叮"的一声脆响。他接过文件,老花镜后的眼睛突然湿润了——这份盖着国徽的公函上,赫然列着三千七百六十二册在抗战时期被掠走的珍贵典籍名录。
东京外务省的会议室里,倭国代表松本一郎正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着一份清单。当他看到"宋刻本《荀子》"时,手指微不可察地抖了一下。2月15日的回复函件上,他特意选用了最考究的宫廷和纸,却在内容上寸步不让:"鉴于这些文献已在倭国保存超过半个世纪,根据国际惯例..."函件末尾的印章盖得格外用力,印泥渗进了纸张纤维里,像一块凝固的血迹。
2月22日凌晨,津轻海峡飘着细雪。辽宁舰的舰长王海峰站在指挥室里,望着雷达屏幕上密集的光点。突然通讯兵递来一份电报,他看完后嘴角微微上扬:"传令,演习区域再向东推进五海里。"当歼-8战机呼啸着掠过倭国海自的护卫舰时,甲板上的地勤小刘注意到,今天所有弹射轨道都挂载了实弹——这在平常训练中极为罕见。
四九城钓鱼台国宾馆的谈判桌上,摆着一本特殊的影集。3月3日这天,兔子方代表李卫国慢慢翻动着页面,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被倭方收藏的夏国古籍现状。当翻到一页泛黄的《齐民要术》时,他突然停下:"松本先生,请看这处虫蛀。"他的钢笔尖轻轻点着照片边缘,"这是江南特有的竹节虫蛀痕,证明它至少在浙江存放过两百年以上。"倭方翻译官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把"竹节虫"这个词反复斟酌了三次才译出。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地下库里,管理员山田正戴着白手套清点要归还的典籍。3月25日深夜,当他触碰到一册《唐本草》时,突然发现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透过放大镜能看到叶脉上刻着极小的汉字"扬州文汇阁藏"。他的助手小声嘀咕:"这些真的要送回去吗?"山田没有回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