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水写的暗记——标注着明代海运漕粮的秘道。
9月新学期,最火爆的选修课莫过于清华大学的"流失文物研究"。开课当天,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捧来个锦盒:"今天我们就讲这本《武经总要》..."他戴上手套翻开书页,"注意看这里的刀痕,是八国联军用刺刀挑开书函时留下的。"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空调声,有个国防生突然发现书页空白处还有铅笔写的日文批注——竟是关东军参谋部的战术分析。
10月国庆期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归来——海外回流典籍特展"。保安老王注意到,有位坐轮椅的老者每天开馆就来,总在《金陵府志》前停留最久。第五天闭馆时,老人突然指着书中一幅地图泪流满面:"这里...1937年12月13日...我妹妹就是在这条街上..."老王悄悄记下了那个位置——地图标注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11月最后一批典籍运抵当晚,档案馆地下库房的警报突然响起。值班员小周冲进去时,只见九十岁的版本学家黄老先生瘫坐在《四部丛刊》前,手里攥着张泛黄的借书条:"这...这是我1944年在西南联大时写的...它怎么会夹在倭国人的藏书里?"纸条右下角还印着模糊的红色指印,在紫外灯下泛着诡异的光。
12月24日平安夜,最意外的发现在故宫文物医院。当专家用CT扫描《永乐大典》的铜活字时,意外发现字模内部刻有微雕经文。"这是朱棣命工匠刻的《往生咒》,"佛教专家双手合十,"每个字模里都藏着一篇..."年轻的工程师突然红了眼眶:"所以这些活字...本身就是舍利塔?"
除夕守岁夜,国家图书馆破例允许工作人员带家属跨年。古籍部老主任的小孙女突然指着《东京梦华录》喊:"爷爷!书里在下雪!"众人凑近一看,原来是书中夹着的柳絮,在暖气中轻轻飘动。老主任突然想起什么,翻到记载"汴京除夕"那页——果然在夹层里找出片干枯的梅花瓣,墨笔小楷注明:"崇宁五年元日,李师师赠。"
1995年元旦晨光中,最后一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