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围着长桌守岁,每人面前都摊开着刚归国的珍本。当新年钟声响起时,最年长的王师傅突然举起放大镜:"你们看!"镜片下,《楚辞集注》的夹缝里显出一粒干枯的朱砂——那是八百年前某位读书人点校时无意留下的。窗外绽放的烟花映红了古籍纸页,恍如跨越时空的丹心一点。
1994年5月7日,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中心灯火通明。技术员小李正调试着最新进口的扫描仪,突然在测试扫描《洪武正韵》时发现了异常。"主任!您快来看!"他指着屏幕上放大400%的图像,"这页纸的纤维里嵌着黑色颗粒!"白发苍苍的纸张专家凑近一看,激动得差点碰翻茶杯:"这是明代官造纸坊特有的松烟墨渣...快,把每页都这样扫描!"
与此同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场秘密会议。白发苍苍的藤原教授指着投影仪上的照片:"诸君请看,这批即将归还的《天工开物》插图里..."他突然调出另一张照片,"与我们保存的'满洲铁路档案'中的矿山分布图完全吻合。"在座学者面面相觑,谁也没敢点破其中关联。
6月18日,四九城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课堂上出现了奇景。当老教授讲解刚回归的宋版《礼记》时,阳光突然透过窗棂照在书页上,显现出密密麻麻的朱批。"这是朱熹亲笔!"教授的声音都变了调。学生们挤作一团,有个戴眼镜的女生突然发现批注旁还有更淡的墨迹:"教授...这里好像有苏轼的题款..."
最紧张的莫过于海关检验检疫处。7月高温天里,检疫员小张穿着防护服,用显微摄像机检查每本典籍。当他翻开《本草纲目》时,突然在书脊夹层发现几粒干瘪的种子。"可能是李时珍当年夹入的药材样本!"农科院的专家连夜赶来,如获至宝地将这些沉睡四百年的种子送进了无菌培养室。
8月12日,上沪图书馆的修复师们遇到了难题。刚开封的《松江府志》里黏连着两页纸,常规蒸汽法会损伤上面的工笔地图。"用老祖宗的法子!"老馆长亲自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老陈醋,"乾隆年间就用这个揭裱。"当醋香弥漫整个工作室时,地图上突然显现出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