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时嘟囔:“仙人说没事,总比那小子靠谱。”
三日后,天刚蒙蒙亮时,雨就下来了。不是什么瓢泼大雨,是那种细得像丝线的雨,沾在脸上凉丝丝的,打湿了领口也不觉得。
魏珩背着那只旧竹篓,站在镇口的老槐树下。竹篓里窸窸窣窣响——底层垫着那卷磨得发亮的草席,角上补了三块补丁;中间塞着那把掉了漆的锡壶,是自己和陈先生用了好多年的,壶嘴还缺了个小口;最上面压着半块干硬的麦饼,和昨天李清沅来塞给他的咸菜罐。都是些能用,却又不值当带走的东西,他却一件件叠得整齐。
雨丝落在槐树叶上,沙沙响。他抬头望了望,树杈间还挂着半块破旧的木牌,是当年陈先生写上“破庙”二字挂上去的,风吹日晒得只剩个模糊的轮廓。他忽然想起,小时候陈先生教他写“雨”字,说竖钩要像这槐树的主干,稳稳扎在土里,四点要像此刻的雨,轻轻巧巧,却能润透地。
那时候他总写不好,笔尖在泥地上蹭出歪歪扭扭的印子,陈先生就蹲在旁边笑,用树枝重新划:“急什么?字要慢慢写,路要慢慢走。”
空气里有股潮湿的土腥气,混着远处灶房飘来的柴火味——是有人在做早饭了。他知道,张屠户该在猪圈里骂骂咧咧,王婆该在门口晒咸菜,李清沅该在井边打水……这些声音和味道,像一张网,缠了他十几年。
雨渐渐密了些,打湿了竹篓的带子,凉意顺着肩膀往骨头里钻。他吸了吸鼻子,转身踏出第一步。
脚刚落地,就听见身后传来“哐当”一声——是张屠户家的猪圈门没关紧,被风吹得撞在墙上。他没回头,只是把竹篓背得更稳了些。
走过那道塌了一半的镇门时,雨丝斜斜地打在脸上,像谁用指尖轻轻碰了碰他的脸颊。他忽然想起陈先生临终前,眼神浑浊却抓着他的手不放,嘴唇动了半天,没说出一个字。那时候他不懂,现在胸腔里那股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