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自尽,这样对大家都好。
刘仁轨知道李义府死咬着他,无非就是想取他性命。可大唐律法里并未规定官员犯错必须畏罪自杀,故刘仁轨直接反驳道:“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其自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
刘仁轨不愿自尽,袁异式也没办法,只好将问题上报廷议。
廷议时李义府始终坚持“不杀刘仁轨,难安天下”的观点。由于其身份特殊,朝臣大多附和。但刑部尚书源直心认为,“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刘仁轨固然有错,但罪不至死。
源直心是唐高宗的亲信,他的话等于救了刘仁轨一命。识相的刘仁轨也表示,自己可以不做官,但求为国效力。于是唐高宗将他贬为庶民,发配至辽东军前效力。
李义府虽然不太满意朝堂的决议,但他认为刘仁轨既已参军,那就可以用军法杀他,这反而更便于自己发泄心头之恨。于是,刘仁轨刚上路,李义府就派人密令镇守泗沘城(今韩国扶余郡)的名将刘仁愿想办法以军法弄死他。
刘仁愿从前是弘文馆的学生,又做过唐太宗的亲卫,能文能武且为人正直。李义府这些年在朝中陷害忠良的事他有所耳闻。对于刘仁轨花甲之年尚到军中效力,刘仁愿既感动,又深知对方的无奈。因此对于李义府的密令,他置若罔闻。
朝鲜半岛上的战事瞬息万变。百济被苏定方消灭之后,协助唐军作战的新罗人出于旧恨,对百济故地发起了一波报复性的劫掠。这下百济遗民复仇及复国的火种被瞬间点燃。借助早年被送至倭国(日本)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璋的声望,以黑齿常之、鬼室福信、道琛等人为首的百济旧部迅速发起复国运动。
却说唐军消灭百济后,在其故地上建立熊津都督府,管理属地的一切事务。本来刘仁轨参军是去支援熊津都督府建设的,但他还在路上时,熊津都督府就被百济遗民打得只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1页